3.教学条件与利用
3.1教学基本设施
主要观测点3.1.1:实验室、实习场所建设与利用(12)
(1)基本要求
①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及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达到国家办学条件要求;②实验室、实习场所及其设施能满足教学基本要求,利用率较高。
【量化(参考)数据标准及算法】
①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折合在校生数。
合格标准:5000元;限制招生标准:3000元。
②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合格标准:10%。
凡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超过1亿元的高校,当年新增教学仪器设备值超过1000万元,该项指标即为合格。
(2)主要观测点解读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使用学校预算经费、科研经费等购买或接受捐赠的耐用时间在1年以上,单价1000元以上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达到国家办学条件要求:指数据可低于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教育部教发〔2004〕2号文件)规定的合格标准,但必须高于限制招生的“黄牌警告”标准。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指学校与校外有关单位签署协议,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服务的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场所。
实验室开放:包括开放的范围、时间、内容、对学生的覆盖面等。其中,开放的范围包括科研(专业)实验室。
(3)内涵分析
对于教学条件的考察,除了考察学校现有的基本设施和硬件条件是否满足人才培养的基本需求外,还要考察现有条件的使用率,投入产出比,学校是否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用于人才培养。
(4)主要考察内容
①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及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是否达到合格标准。
②实验室、实习场所种类和数量是否能满足各专业、各门课程、各教学环节的需要。
③实验室、实习场所的仪器设备的种类、数量、质量等是否满足教学需要。
④实验室、实习场所得到有效充分利用的情况。
实习场所包括校内外基地,也包括文科类的社会实践基地,还包括新兴的创业基地。实习基地的条件:有稳定的场所;有明确的实习目的和内容;有稳定的教师和辅导队伍;有科研和技术生产活动;有开展因材施教、开发学生潜能的实习项目;场地和设施能满足教学需要。
主要观测点3.1.2:图书资料和校园网建设与利用(13)
(1)基本要求
①生均藏书量和生均年进书量达到国家办学条件要求;②图书资料(含电子类图书)能满足教学基本要求,利用率高;③重视校园网及网络资源建设,在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
【量化(参考)数据标准及算法】
①生均图书=图书总数/折合在校生数。
合格标准:80册;限制招生标准:40册。
②生均年进书量=当年新增图书量/折合在校生数。
合格标准:3册。
折合在校生超过3万人的学校,年进书量超过9万册,视为合格。
(2)内涵分析
本观测点主要考察学校图书资料及校园网建设现状,同时考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的实际作用。
(3)图书资料主要考察内容
①生均图书册数和生均年进书量达到国家办学条件要求。对于生均图书一方面要坚持标准,学校要按标准进行建设,另一方面学校应充分挖掘、利用现有资源。图书总数包括学校图书馆和二级教学单位资料室的纸质图书。学校可对拥有电子图书情况及使用情况进行说明。
②流通及借阅情况,包括各类图书的流通率和借阅率。
③图书馆管理手段先进,师生借阅图书资料便捷,图书馆提供完善的服务。指每周面向师生开放的时间及阅览座位数满足师生需要的情况,也包括为师生开展科研和毕业论文(设计)等开展咨询服务的情况。
④图书的采购原则和方法,图书种类和册数与学校学科专业的匹配情况(特别是新学科和新专业)。
(4)校园网建设主要考察内容
①校园网的硬件条件及运行情况,也包括网络的带宽、速度和安全情况。
②网络资源情况,包括网上教学资源、课程资源、网络教学、辅导答疑、教学管理等情况。
③网络在本科教学中发挥的作用和效果,各类课程上网情况,构成多学科、多课程的网络共享平台。
④通过网络开展网络教育和校际课程共享情况。
⑤网络在线情况,校园网上是否开通了校长在线、名师在线、管理干部在线等网上交流平台。
⑥学校主页及各职能部门网站建设以及为教学工作服务的情况。
主要观测点3.1.3:校舍、运动场所、活动场所及设施建设与利用(14)
(1)基本要求
①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达到国家办学条件要求;②教室、实验室、实习场所和附属用房面积以及其他相关校舍基本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利用率较高;③运动场,学生活动中心及相关设施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量化(参考)数据标准及算法】
①生均占地面积=占地面积/全日制在校生数。
合格标准:59平方米/生。
②生均教学行政用房=(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行政办公用房面积)/全日制在校生数。
合格标准:16平方米/生;限制招生标准:9平方米/生。
③生均学生宿舍面积=学生宿舍面积/全日制在校生数。
合格标准:6.5平方米/生。
④生均运动场面积=运动场面积/全日制在校生数。
参考标准:3平方米/生。
⑤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台数=(教学用计算机台数/全日制在校生数)×100。
合格标准:10台。
⑥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全日制在校生数)×100。
合格标准:7个。
(2)主要观测点解读
教学行政用房:学校具有产权的教学用房、教学辅助用房和行政办公用房。
教学用房:包括各类功能教室、各类实验室、研究室及校内实习、实训场所。各类功能教室包括普通教室、语音室、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等。
教学辅助用房:指直接为教学服务的教学准备室、教具陈列室、实验室的仪器库、体育馆、体育设备室、图书馆、资料室、备品库房等。
行政办公用房:指学校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及各院系的教研室和行政办公用房。
(3)内涵分析
本观测点主要考察学校占地面积、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生均宿舍面积达到国家办学条件要求,各类教学用房、运动场等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利用率较高。
各类功能教室(普通教室、实验室、语音室、计算机教室、多功能教室、多媒体教室、微格教室、绘画绘图教室等)齐备,能满足不同形式的教学需要,能为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改革提供良好的条件。
在考察中除关注生均面积情况,还要关注教室用房的排课利用情况,要能够满足人才培养需求。
各类功能教室的利用率是排课时数除以教学工作日总时数,再参考该教室可容纳的实际人数除以额定人数的比值来进行综合统计。
(4)主要考察内容
①室内体育场馆情况,包括体育馆、游泳馆、体操室、器械室、训练室等。
②运动场地情况,包括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羽毛球场、器械区、综合投置区、障碍物区、健身区。
③有符合学校特点的专项训练场地和设施,如网球场及设施、乒乓球馆及设施、艺术体操场地及设施等。
④各种配套设施情况。
⑤各类体育教学和活动场所使用情况。
3.2经费投入
经费投入主要考察对教学工作的经费投入。教学经费投入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保障性因素。考察教学经费投入,可从宏观上了解教学经费是否较好地满足了人才培养需要。
主要观测点3.2.1:教学经费投入(15)
(1)基本要求
①教学经费投入较好地满足人才培养需要。②其中,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205类教育拨款扣除专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13%。③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1200元人民币,且应随着教育事业经费的增长而逐步增长。
【量化(参考)数据标准及算法】
①所占比例=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205类教育拨款扣除专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
合格标准:13%。
②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合格标准:1200元。
注:学生数指的是折合在校生数,按照会计核算权责发生制原则,应以教学日常运行经费支出年度的折合在校生数为准。
(2)主要观测点解读
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指学校开展普通本专科教学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支出,仅指教学基本支出中的商品和服务支出(302类)(不包括教学专项拨款支出),具体包括教学教辅部门发生的办公费(含考试考务费、手续费等)、印刷费、咨询费、邮电费、交通费、差旅费、出国费、维修(护)费、租赁费、会议费、培训费、专用材料费(含体育维持费等)、劳务费、其他教学商品和服务支出(含学生活动费、教学咨询研究机构会员费、教学改革科研业务费、委托业务费等)。取会计决算数。
(3)内涵分析
学校要调整经费投入结构,切实把教学工作作为经费投入重点,加大对教学经费投入力度,并保证教学日常运行支出逐年有所增长。特别要大幅度增加实践教学专项经费,尽快转变实践教学经费严重不足的状况。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增长的情况,是考察学校近3年用于每个学生的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在数量上的变化趋势,应保持逐年增长。
需注意统计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和学生数所用的时间应统一,规定是用每年12月31日的数据,即自然年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