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评建问答
当前位置: 首页 / 要点解谈 / 评建问答 / 正文

2.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建设,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的措施:

1)加强师德建设,要进一步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使命感,要加强对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用、评价的首要内容。

2)提高教师的能力水平。要完善教师培养培训的体系,优化队伍结构,不断地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对高校来讲,要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

3)提高教师的地位待遇。要不断改善教师工作、生活、学习条件,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落实和完善教师的社会保障政策,要大力表彰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

4)健全教师的管理制度。要严格教师资格制度,制定教师资格标准,要深化教育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行聘用制度,加强岗位管理。要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求构成的人才评价体系。另外,还要制定和完善教师编制标准,加强对校长的管理,促进校长的专业化,提高管理水平,等等。

2.1数量与结构

主要观测点 2.1.1:生师比7)

1)基本要求

全校生师比达到国家办学条件要求各专业的教师数量满足本专业教学需要合理控制班级授课规模,有足够数量的教师参与学生学习辅导。(民办高校)自有专任教师数量不低于专任教师总数50%。

量化参考数据标准及算法

生师比=折合在校生数/教师总数。合格标准:18限制招生标准:22。

折合在校生数、教师总数、专任教师计算方法见《普通高等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中办学条件评价环节指标释义》

2)主要观测点解读

①专任教师:指“当年在职隶属于教学科研部门的教学人员”。二级教学单位承担教学任务的管理人员算,辅导员、实验员不算。

外聘教师:指学校聘请的校外教师,包含外校在职和退休教师,本校退休教师,以及聘请的企业行业等的教师。聘期为1学期以上。

②专任教师计算方法:自有专任教师及外聘教师中聘期2年以上且达到与学校自有专任教师同等考核要求的最低工作量的教师按1:1计入(视为专任,聘期12年的外聘教师,按50%计入教师总数。聘期不足1年的不计入专任教师数及教师总数。原则上聘请校外教师数不超过专任教师总数的1/4自有专任教师数量不低于专任教师总数50%。

3内涵分析

本观测点除考察全校生师比达到国家办学条件要求外,还要分专业考察专业教师数量,是否存在不均衡的现象,尤其是新专业生师比,新专业的师资数量与结构应以能保证新专业的基本教学质量、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原则,一般来说,新专业的专业课教师中,该专业或相关专业毕业的高级职称教师不应少于2人。同时,学校应合理控制班级授课规模以保证教学效果。考察教师数量除查看人事部门提供的资料外,还要分析合班上课学生数和教师工作量。

主要观测点2.1.2:队伍结构8)

1)基本要求

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比例≥50%在编的主讲教师中90%以上具有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并通过岗前培训教师队伍年龄、学历、专业技术职务等结构合理,有一定数量的具备专业行业职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教师,整体素质能满足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量化参考数据标准及算法

①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比例,合格标准:50%。

②具有高级职务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合格标准:30%。

③符合岗位资格主讲教师比例,合格标准:90%。

2)主要观测点解读

符合岗位资格:主讲教师具有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通过岗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的教师。

主讲教师:每学年给本科生主讲课程的教师,给其他层次授课的教师和指导毕业论文、实践等教师不计算在内。

双师双能型教师:指高等学校中具有中级及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业课教师:①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②近5年中有2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且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③近5年主持或主要参与2项应用技术研究2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及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成果已被企业学校使用,成果鉴定达到同行业学校中先进水平。

具有行业背景教师:指近5年中有2年以上可累计在企业、机构一线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能够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的教师。

具有工程背景教师:指近5年中有2年以上可累计在一线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程方面的工作,能够全面指导学生工程实践、实训活动的教师。

3内涵分析

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比例:在该项统计中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有着严格的界定,是指已取得博士、硕士学位的专任教师,不包括各种研究班学习的、研究生班毕业的、获第二学士学位的、现在攻读研究生学位尚未获得学位的。学校对不属于统计范围的情况可另加说明,以示发展趋势和素质改善情况。

结构合理就是师资队伍要符合学校的定位,适应学校教学的需要,适应学校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4主要考察内容

①看学校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状况,数量、学科、学缘、年龄、学历、职称、各院系分布情况。

②看学科发展的情况、教师的科研状况、新专业师资队伍状况。

③看基础课和主干课的师资队伍状况。

④看学校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主要是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状况。

⑤考察学校在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上的具体举措及成效,考察教师队伍的知识能力是否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考察双师双能型教师所占比例教师中具备专业行业从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教师情况。

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认为属于具备专业行业从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教师:

A.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及以上职称

B.有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或有专业资格考评员资格

C.近5年在业内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连续1年或累计达到2年

D.主持过或主要参与3项及以上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使用,效益良好

E.主持过或主要参与2项校内专业实践教学建设,这些项目在教学中产生了较好效果。

2.2教育教学水平

主要观测点2.2.1:师德水平9)

1)基本要求

履行教师岗位职责,教书育人,从严执教,为人师表,严谨治学,遵守学术道德规范。

2内涵分析

教师风范是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修养、知识水平、文化水准、精神面貌等的综合表现,是教师的德与才的统一。教师风范是教师队伍素质的核心,是学校品牌和校风的象征。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教师风范主要内容是敬业与乐业、爱生与奉献、竞争与合作、为人师表与言传身教、育人与自育。教师的教风不仅表现在课堂教学及各项教学活动中,也表现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还表现在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等方面。教师抵制学术腐败也是教师风范的表现形式之一。

3主要考察内容

①学校倡导优良教风的措施,制订的教师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等。

②教师从严执教、严谨治学、教书育人的典型事迹和表现。

③学校整治学术腐败、处理教师违规违纪情况。

学校要重视师德建设,制定教师岗位职责,采取措施,促使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教学工作,并引导教师正确处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教师要严格履行岗位职责,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严谨治学,从严执教是指领导和教师集体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科学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方法,严格的考核制度,规范的教学管理,全身心投入的教学态度。“教书育人”是指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教学质量高低,是以实施培养方案的效果,能否达到预定的培养目标来衡量的。

考察时要综合看: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对教师进行的各种教学评估资料,专家抽查情况,考试试卷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审阅情况,学生对调查问卷回答情况,专家随机听课时对教师的评价以及专家对用人单位和学生考察的结果。

主要观测点2.2.2:教学水平10)

1)基本要求

建立引导教师投入教学的机制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指导总体上能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教风和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基本满意。

2内涵分析

学校制定有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措施并能有效落实。建立健全教学水平评价体系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认真组织教学督导,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整改,确保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教学准备、课堂讲授、课后辅导等、实践指导实验、实习、实训要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学生基本满意。

专家通过听课和访谈考察教师的教师风范、情绪投入、课堂管理、师生互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通过查阅试卷及相关教学文件了解教学规范执行情况和教学效果,综合评定教师的教学水平高低。

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更为重要,从教师的专业背景、实践经历、教学方法、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考察。

教师的科研水平,科研反哺教学情况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教学水平。

2.3培养培训

主要观测点2.3.1:培养培训11)

1)基本要求

有计划开展教学团队建设、专业带头人培养等工作,初见成效有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措施,将课程育人作为教学督导和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方面有加强教师专业职业资格和任职经历培养的措施,效果较好重视青年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有规划、有措施、有实效。

2内涵分析

新建本科院校在做好教师队伍引进的同时,要特别重视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

考察学校教师培养培训,看学校对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视程度及制定保障,看是否采取“导师制”“助教制”“行业实践”等有效措施,全面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和专业实践能力看专业带头人培养和教学团队建设计划及成效看是否采取有效措施促使教师脱产或在职“充电”,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