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专业与课程建设
1.什么是学科?
答:(1)第一种含义:是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如自然科学中的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社会科学中的法学、社会学等。学科是与知识相联系的一个学术概念,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两大知识系统(也有自然、社会、人文之三分说)内知识子系统的集合概念,学科是分化的科学领域,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概念的下位概念。
(2)第二种含义:指高校教学、科研的功能单位,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教师教学、科研业务隶属范围的相对界定。
学科建设中“学科”的含义侧重后者,但与第一个含义也有关联。
2.什么是专业?
答:专业是指人类社会科学技术进步、生活生产实践中,用来描述职业生涯某一阶段、某一人群,用来谋生,长时期从事的具体业务作业规范。也指高等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的需要设立的学业类别。
3.如何考察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
答:专业设置主要从四个方面考察:
(1)要符合学校的定位;
(2)要符合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3)要符合教育规律;
(4)有专业设置条件要求。
结构调整主要考察学校能否根据地方区域(行业)经济发展对人才阶段性的实际需要,不断优化专业结构。
4.什么是新办专业?如何考察新办专业?
答:新办专业指毕业生不足三届的专业。主要考察:
(1)新专业的设置是否符合教育部关于专业设置的要求;
(2)专业设置的依据和论证是否充分,专业设置应有申报材料;
(3)新专业是否有相应学科依托;
(4)新专业的口径与布局是否符合学校的定位;
(5)新专业是否有较好的办学条件,包括实验实习条件、师资、图书资料、教学文件(大纲、教学进程表)等。
5.什么是人才培养方案?如何考察人才培养方案?
答: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是实现培养目标、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文件,是学校管理教学工作、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要注重以下四个方面:
(1)要遵循国家教育方针和“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
(2)要依据规范的技术路线和论证过程;
(3)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合理,符合教育的总体改革思路,符合学校的定位,体现学校的特色,反映专业培养目标;
(4)培养方案可操作、可执行。
考察新建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
(1)要考察制定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是否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
(2)要考察制定培养方案的技术路线和论证过程,是否有企业行业专家参与制定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等;
(3)要考察培养方案是否体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综合素质三位一体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4)要考察培养方案的执行情况及稳定性。专家会仔细分析研究2~3个专业培养方案,包括内容、课程、方法等。
6.“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有什么不同?
答:培养方案是指学生在校期间课内和课外的总体安排,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文件。它与教学计划不同,教学计划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教学活动的总体安排,包括课程、课时的总体安排,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形式和依据。
7.什么是创新创业教育?
答: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其内容体系包括:
(1)意识培养:启蒙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使学生了解创新型人才的素质要求,了解创业的概念、要素与特征,掌握开展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
(2)能力提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洞察力、决策力、组织协调能力与领导力等各项创新创业素质,使学生具备必要的创业能力。
(3)环境认知:引导学生认知当今企业及行业环境,了解创业机会,把握创业风险,掌握商业模式开发的过程、设计策略及技巧等。
(4)实践模拟:通过组织撰写创业计划书、开展模拟实践活动等形式,鼓励学生体验创业准备的各个环节,包括创业市场评估、创业融资、创办企业流程与风险管理等。
8.如何提升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质量?
答:对新建高校,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建设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学校应该根据服务面向以及行业发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为依据进行课程建设与改革。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完善教学大纲、选择适用教材、提升师资水平、改革教学方法等措施,建设一批优质课程,并通过优质课程的示范作用带动课程质量的全面提升。
9.如何考察课程?
答:专家将从以下方面考察:
(1)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否正确。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出发点应是满足对所培养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落脚点应是人才培养模式。
(2)课程体系、结构是否整体优化,课程之间的衔接、联系是否合理。
(3)有无优秀课程评选条例和优秀课程群。
(4)有无课程改革与建设的规划,有无具有特色的优质课程。
(5)有无教材建设规划、教材获奖情况。
(6)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是否有利于学生个体和才能的全面发展。
(7)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及效果如何。
10.什么是教材?
答:教材是指根据教学大纲和实际需要、为师生教学编选的材料,主要有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等。
教材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材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即有利于学习者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材料都可称之为教材。狭义的教材指教科书。
11.如何评价课程考试试卷质量?
答:(1)试卷质量:命题是否规范,是否紧扣大纲,题量、难易程度是否适中,题型是否多样,覆盖面情况,综合性与开放性题目以及工程应用性题目所占比重是否合理。
(2)卷面质量:试卷文字、插图等。
(3)试卷评阅:答案全面,评分标准科学,试卷分析有针对性,点评准确,整改有可操作性。
12.如何考察教学方法与学习评价?
答:主要考察学校是否制定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的政策,提升教师参与改革的覆盖面;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否突出;教学方法是否能够体现师生互动,是否有利于增强学生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考试考核是否体现能力培养导向等。
13.实践教学包括哪些环节?
答: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也包括军训、创业活动以及纳入培养方案的社会调查、科技制作、学科竞赛活动等。
14.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在指标体系中是如何体现的?
答:根据相关文件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及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指标体系在以下几方面突出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1)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办学条件作了规定。要求实验室、实习场所和设施基本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及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达到国家办学条件要求,并有较高的利用率。同时,教师队伍中要有一定比例的具有生产实践经验的教师。
(2)“专业与课程建设”指标中对不同类型专业的实践教学时间作了明确规定;要求有一定数量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要有开放性实验室。对实习、实训的时间和经费要有保证,指导到位,考核科学;要求学校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学计划,规定学时学分,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出时间和任务要求,并把教师参加和指导学生社会实践计入工作量。
(3)在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中要求选题紧密结合生产和社会实际,强调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50%以上毕业论文(设计)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
(4)“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指标中要求学校搭建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及文化活动的平台,有激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及文化活动的具体措施,学生参与面要广;要求有调动教师参与学生指导工作的政策与措施。
15.如何考察实验教学?
答:实验开出率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90%;有一定数量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有开放性实验室;实验指导人员结构合理,实验教学效果较好。
16.什么是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答: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设计性实验指给定实验目的、提供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
17.实验室开放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实验室开放有两层含义:(1)实验室时间的开放:学生可以在任何时候到实验室做实验或通过预约的方式做实验。(2)实验室内容的开放:在固定时间内开出若干项目供学生选择,如实验室提供20项实验,让学生在20项实验中选做10项实验。
18.实习和实训方面主要考察哪些内容?
答:考察实习、实训的制度是否完善,措施是否有力,实习、实训计划和安排是否科学合理,实习、实训时间和经费是否有保证;实习、实训科目和基本技能训练项目的设置是否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能否与企事业单位紧密合作,指导是否到位,考核是否科学,学生完成情况和效果如何;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的评价情况等。
19.如何考察学生毕业论文(设计)?
答:(1)选题:“一人一题”,性质、难度、份量、综合训练等能否达到教学计划对本教学环节所规定的目的。
(2)毕业论文(设计)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比例(不低于50%)。
(3)指导教师:有无科研工作背景。工科专业指导毕业设计(论文)一般不超过8~10人,人文社科类专业指导毕业设计(论文)一般不超过10~12人,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数适当,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与学生交流、讨论。
(4)工作条件:学校提供的实践条件、参考资料、工作环境能满足课题需要,且使用方便。
(5)管理规范化:学校有较合理科学的关于毕业环节的管理制度,包括:①应达到的教学目的;②选题原则;③指导教师的资格;④学生进入毕业环节的资格认定;⑤体现不同专业特点的质量标准、评分标准、答辩程序等。
20.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时应注重哪些能力的培养?
答:(1)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开题、立论、资料收集、方案比较、调查、实(试)验、总结、提炼观点或结论等方面看。
(2)对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联系实际的能力,扩大知识面、应用相关学科知识的能力。
(3)在工作中应用各种工具的能力。
(4)撰写科研报告或论文,以及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5)在工作中的团队协作能力。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尊重他人劳动。